可穿戴设备销售低迷 降价难解市场痛点
前文分享了苏宁切入家用中央集成及智能设备市场,本文来看可穿戴设备销售低迷 降价难解市场痛点。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,被称作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”。但是好景不长,仅仅过了四年时间,智能穿戴市场便遭遇到了“寒流”侵袭。
可穿戴设备销售低迷 降价难解市场痛点
近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快两年的运动手环/手表厂商Fitbit公布的季度财报显示,2016年的最后三个月里,Fitbit一共卖出了650万支运动手环或手表。相比2015年第四季度的820万支,销量降低了20.7%。不仅仅是Fitbit,其他可穿戴设备厂商的日子同样不好过,微软、英特尔、苹果、三星,都已经做好了可穿戴设备销量下降的准备。
市场瞬息万变,面对这个已吞噬不少厂商的寒冬,幸存者们该如何度过?
可穿戴设备遭遇“寒冬”
从去年开始,可穿戴设备行业似乎突然迎来了“寒冬”,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处于金字塔的Fitbit最近公布了一份不太好看的季度财报。
数据显示,2016 年的最后三个月里,Fitbit一共卖出了650万支运动手环或手表,销量同比销量降低了20.7%。Fitbit销量下滑仅仅是整个可穿戴设备低潮中的一个缩影。同时,曾经营收就高达4000万美元的Pebble如今仅以2300万美元卖身Fitbit。作为智能手表鼻祖的Pebble曾红极一时,如今却跌落神坛,从炙手可热到贱卖的命运转变,令人痛惜。在这个可穿戴寒冬中,各个企业步履维艰。据了解,微软方面暂停了智能腕带的销售;英特尔则会收缩可穿戴设备业务,而Apple Watch第三季度的销量同比暴降71%,甚至三星也一度宣布退出智能手表领域。
市场分析机构IDC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,可穿戴式设备的“总体出货量较2015年同期大幅缩水51.6%”。有业内专业人士分析,健身手环行业之所以陷入挣扎,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已经变成了附属配件,而并非必备产品。
降价成企业无奈之选
在这低迷的市场中,厂商都在不断地谋求出路,而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厂商的举动来看,降价格成为了他们渴望熬过寒冬的无奈选择。
去年11月下旬,Fitbit把才上市不久的运动手环Fitbit Flex 2 北美售价从 99 美元降到59美元。而一向以保值著称的苹果产品Apple Watch的价格则在更早便出现下滑。虽然降价能为可穿戴设备带来一些新的转机和用户,但是这却不能解决可穿戴设备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。Gartner去年末的调查报告显示,消费者最初被可穿戴设备的新奇功能和华丽外表所吸引而购买,但是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无聊而弃用,其中智能手表弃用率为29%,健身类可穿戴设备弃用率为30%。
在一片寒冬之下,业内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只能“火”一阵子,与三方面的原因有着直接相关。一方面,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较差。目前大多可穿戴设备都仅仅是监测数据,但是这仅有的数据还会出现并不准确的情况,对用户而言,成为一个鸡肋般的存在。另一方面,功能较为单一。可穿戴设备所具有的功能与智能手机几乎相差无几。最后,耗电快,可目前大多穿戴设备电池续航时间短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连接性所致。不管是通过蓝牙连接,还是GSM网络连接,都会消耗大量的电量,充电频繁导致用户很大烦恼。
三方下手解决痛点
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,人们对其的要求越来越高,除了高额的费用,功能、实用性、电池续航力都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因而可穿戴设备厂商想要度过这个寒冬,并取得发展,就需解决这三方面痛点。
首先,增加其功能,比如可穿戴设备收集数据,基于数据的健康分析、搭载传感器的个性化服装、为改善身体机能提供积极指导、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接口界面和身份验证。各种功能各异的新产品的出现也让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有了更多选择。
其次,不管是智能、运动、健康还是安全,可穿戴设备必须要给消费者展现出独一无二、不可替代的实用性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。
最后,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,更长续航时间的电池至关重要。目前市面上很多的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续航力不足,企业需研发新的技术,提升电池能力,让其续航能力更持久,并进一步减少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损坏。
而除此之外,可穿戴设备厂商还需要在软件方面进行创新。毕竟,用户的生活习惯以及爱好在不断变,只有“以动治动”方能利于不败之地。
了解更多,请点击永乐国际设备管理系统,或拨打13522956919、13522956919进行咨询。